今天被“内卷”了吗?

2022-07-28 11:23:461004 阅读

暑假即将结束,无意中听到一位家长的抱怨和焦虑。


“又要开学了,孩子们浪费了宝贵的时间。其实他可以复习上学期的内容,预习下学期的内容,或者上一些专题课,但是他什么都没做。你不学习,别人都在努力!这很危险……”


听到这些话,脑海里浮现出一个词:“内卷”。


“内卷”无意识地发生。


“内卷”是近年来网络上诞生的新词。这个词不仅成为了一个流行的网络词汇,甚至得到了很多语言学家的认可。“内卷”,又称过度致密化,最早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亚历山大·戈登·魏泽提出,用于描述社会文化模式的变化规律。后来是Geerds通过对爪哇岛农业经济的总结提出来的。但我们现在谈论的是“白热化的竞争”。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使出浑身解数,以求在社会上获得微小的竞争优势,占据他人的生存空间,同时也造成精神上的内耗和浪费。


一般来说,从胎教,到出生后的早期教育;从幼儿园到大学,别说进入职场后的“996”“007”,就连感情朋友也能直白地卷起来。


从小处看,写字楼的电梯总是客满,准备上楼的人要跟着电梯下到负一层,上到十楼;电影院的观众席里,每个人都在静静地看电影。突然,第一排的人站起来看,被他挡住的第二排也要站起来看,然后第三、第四、第五排……也相继站起来;防疫站打疫苗,刚开始来的人少,秩序井然,后来来的人多了。一个人插队,导致很多人插队,秩序变得混乱。防疫站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,不得不安排工作人员维持秩序。


以上都是“内卷”现象。陷入其中,我们会有一种很迷茫的感觉。我们一方面厌恶“内卷”,一方面又不得不成为“内卷”的一员,产生强烈的焦虑感。


“内卷”的背后是什么?


痛苦的“内卷”似乎难以避免。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?


1.综合竞争。人类学家向标说:“我们今天所谈的这一卷,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不要分化,要确定一个目标,为同一个唯一的目标而活。”不然职场不如意,为什么不做点别的,开个面馆?在其他国家也许可以,但我们不行。如果我们开面馆,即使面馆很火爆,大家的潜意识里还是会想“你怎么这么惨?”


综上所述,我们要在统一的思想框架内,在统一的资源标准下,争夺自己的资源。我们不用去想别的,却为这么一点点资源而忙碌。


2.从众心理。从众是指受外界人群行为影响的个体,自身的感知、判断和认知表现出符合舆论或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。内卷化现象是一种从众心理。


我面前的这位家长压力很大,就是来自群体比较的压力。好像我们这一代一直都有一个或者几个“别人家的孩子”“别人家的父母”来“激励”我们!


当我们所处的环境在这样的循环中,在这样的状态下,会有一种恐惧,觉得自己做的比别人少,会不会让领导不满意?如果我比别人早下班,会不会让领导觉得我不努力?


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,我们难免会被牵扯进去,感觉自己的工作不断重复,然后就会懈怠自己,没有进步,没有发展。看来以后不会有什么变化,也不需要做什么准备。我每天都在重复这样的生活。


3.集体无意识。是指人类祖先进化过程中集体经验心智底层的精神沉积,处于人类精神底层,为人类所普遍拥有。“成功标准,出人头地”似乎已经默认成了我们每个人的共识理念。即使不想上班,我们还是希望自己或后代“有车有房,年薪百万。”这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。


我们的价值观被社会主流困住了,好像不去争取,就会让父母担心,让朋友发笑,让后代吃亏,丢了面子。集体潜意识变成无形的道德压力,让我们不敢退出。


这是“集体潜意识的支配和个人自我感觉之间的分离感。”


结语


当大家看清了内卷的本质,就绝望了。它让人成功却无法成长,更何况身处其中对精神和体力都是极度消耗的。所以,我们的感受是身心痛苦。


说到这里,我突然想起苏格拉底的一句话,“我唯一知道的,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。”之所以说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,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无知。因此,是否可以做一个推理:在一个大的社会系统中,我们可能无法避免被“内卷”。我们能做的,可能就是知道自己被“内卷”了,这可能是避免被内卷的最好办法。
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sofeet@yiduoxinya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